【导读】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月27日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本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科学领域。这些成果何以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一、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完成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1935.3克珍贵样品,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利用这些月壤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于《自然》和《科学》。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
二、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
这项研究建立了广度光计算框架,提出了全前相光训练方法,研制了大规模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赋能高效推理与精准训练,有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和智能无人系统等注入算力发展的光子动力,为后摩尔时代高速、高能效智能计算探索了新路径。
三、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这项研究系统阐明了多种神经递质转运体的转运过程,揭示了它们与不同精神疾病药物的精准作用机制。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深化了对神经递质介导大脑信息传递的理解,也为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精神疾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四、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
这项研究提出了奇点色散方程,在介电体系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研制出了原子级特征尺度的介电纳米激光器,实现了纳米激光器可重构光频相控阵,能够以任意图形生成可重构的阵列化相干散射。展示了其在集成光子学、微纳光源阵列和光通信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为信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光源。
五、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李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培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文涛等,在三角晶格阻挫量子磁体磷酸钠钡钴中发现自旋超固态,并利用该自旋超固态的巨磁卡效应,开辟了无氦-3极低温固体制冷新途径。
六、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华东师范大学杜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华香和华东师范大学刘明耀等,用研制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成功治疗了2例严重难治性硬皮病和1例炎性肌病患者,对广泛使用CAR-T细胞疗法和降低其治疗费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七、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
北京大学乔杰、袁鹏、闫丽盈、魏瑗等揭示了克氏综合征患者的生殖细胞在胎儿期就出现严重发育阻滞的机制,还发现抑制TGF-β通路可以促进克氏综合征胎儿生殖细胞分化,从而为克氏综合征不育症的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八、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
南京大学杜灵杰等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分数量子霍尔液体中首次成功观察到引力子模,并发现其具有手性。这是首次探测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提供了探索解决量子引力问题的新思路。
九、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苏州大学王殳凹、王亚星和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湘潭大学欧阳晓平等提出了一种新型锕系辐射光伏核电池的技术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将核废料中锕系核素衰变释放的能量转化为持久电能,实现了变废为宝。
十、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南京大学王涛等首次揭示了中心黑洞的质量是调制星系中冷气体含量的最关键的物理量,即中心黑洞质量越高的星系其冷气体含量越低,而冷气体又是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原料,对中心黑洞影响星系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课后演练】202年3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下列不属于这十大进展的是( )。
A.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B.研制出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
C.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D.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金标尺答案及解析】B。科技常识。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本题为选非题,故本题答案为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