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千禾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禾味业”)因其产品包装上的“千禾0”标志及相关的“零添加”宣传引发了广泛争议。
据悉,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称,千禾味业产品包装上的“千禾0”标志并非代表产品无添加,而是该公司的注册商标。这一消息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消费者表示在购买时误以为该标志代表产品无添加。针对这一质疑,千禾味业客服回应称“千禾0”仅为注册商标,与“零添加”无必然关联,但拒绝正面回应涉事产品的具体属性。
千禾味业这种利用商标权模糊产品实质的行为,不仅暴露了企业在商业伦理上的失范,更折射出食品行业以营销话术收割消费者的顽疾。
在2020年《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食品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但仍有企业各行其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下,消费者从追求吃饱到吃好,“健康概念”吸引消费者买单;二是部分企业为追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利用“0”暗示“无添加”,打“擦边球”;三是市场监管存在漏洞,“零添加”缺乏国家标准,导致市场混乱;四是消费者主要依据产品包装判断产品属性,信息不对称导致易被商标误导。
千禾事件绝非食品行业的偶然个案,而是当前“概念营销”乱象的集中映射。若任由其发展,其负面效应将呈现多维度扩散态势。于企业而言,过度追逐短期流量红利,可能使数十年积淀的品牌资产瞬间崩塌;于消费者而言,精心构建的消费决策体系正在被精心包装的话术逐步瓦解,知情权与选择权遭受双重侵害;于行业生态而言,这种营销异化的蔓延正在扭曲市场竞争本质,不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更持续消解着公众对食品行业的整体信任体系。这种以概念泡沫替代品质深耕的短视行为,终将反噬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虚假,为了有效遏制食品行业的“概念营销”乱象,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督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概念营销”的界定与处罚标准,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其次,企业方面应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拒绝夸大宣传,真实标注产品成分和功效。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同时,积极参与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最后,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会辨别虚假宣传,不盲目追求新概念、新产品。遇到疑似“概念营销”时,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选择信誉良好的企业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