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公招 >  备考资料 >  教育公基 > 

教师招聘《教育公基》:边际效应

2023-06-19  |  来源: 重庆金标尺教育

常见效应12: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识记材料时发现,由于分别未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人们对开端和末尾部分的内容记得较牢也适用于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知觉过程规律的研究。

 

一、基本含义

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种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二、贝勃定律

边际效用是现代经济学发现的一个重要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对于一个需要4个馒头才能吃饱的人来讲:吃第一个馒头可以使他直接缓解饥饿感,因而其边际效用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边际效用依次递减;到吃第四个馒头时,他已八九分饱,几乎是可吃可不吃的了,故边际效用最小;等吃到第五个时,馒头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二是从物品的多用途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物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物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这样,物品的边际效用,就随着其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贝勃定律是社会心理学发现的一种现象。

 

三、效应分析

边际贡献分析就是在对成本进行习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相对不变的特性,在决策分析时对这部分成本不予考虑,而只对产品所创造的边际贡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各方案的边际贡献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

1.开发新产品的决策分析

前面叙述的只是利用企业剩余生产能力分析研究究竟开发哪种新产品比较合适。至于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能力以发展新产品的决策,则属于长期投资决策范围。

2.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这方面的决策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也可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原则上只要对方客户的开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成本,即可接受。

3.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的决策分析

工业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某些产品质量较次、款式陈旧等原因造成市场滞销,仓库积压,发生亏损,这就引起了亏损产品是否要停产或转产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决策,通常可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加以解决。

 

四、应用举例

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就比较生动地能够理解了。比如说我们在饿了的时候,给你拿了一盘包子,你在吃的时候,第一个,乃至第五个非常香,最后吃饱了,剩下几个包子就不想吃,觉得不太好,好的感觉没有了。就是这个,甚至达到了产生不好的感觉。物质消费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开始对这种状况的消费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也好啊?”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映射,使得各种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得稳好,这并非没有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投入和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累计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比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t->T和t->T+1在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说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说明递减速度趋缓。

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当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 part2,然后是B part 2 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当然,我也是这种人)。

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适用。

 

五、领域运用

(一)科技领域

比如说,一开始投入1元能得到2元的产出。随着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同样投入1元时,产出可能只有1.2元,甚至只有1元、0.8元、0.6元……越来越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际效应打破了人们原有的思维,也就是“投入-产出”的惯用模式。

当处在某处“边际”时,这一模式失效了。既然被称为“边际效应”,也就是说它可以概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不仅仅限于经济学的领域。

为了解决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书写问题,美国投入了上亿元,最后研发出了特殊的圆珠笔。而前苏联却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让宇航员带支铅笔上天。(当然,这只是个笑话故事,事实上铅笔也不是普通铅笔而是特制的铅笔,此处用这个故事只是借此来比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边际效应现象。)

如果说问题的解决作为产出的话,这中间投入的科技研发和时间,就是投入了。

从投入-产出的模式进行考核,上面的故事中看到了“边际效应”的身影。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科教兴国的方针下,在科技作为生产力的理论指引下,我们如果进入“惟科学论”的思维模式,最后很有可能,就是撞在“边际效应”南墙上。

所以说,科技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更重的是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实用性、针对性。

(二)教育领域

在教育过程中,随着班主任教育投入的强度增大,效果也随之增加,当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时,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继续强化,教育效果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向增长。这是为什么?于是我查阅了有关班级管理的书籍,明白了这种现象是教育上的“边际效应”。任何一个教育活动,初始阶段教育对象接受相关信息的效果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了这个点,教育对象将产生抵触心态。

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善抓时机。首先要学会“雪中送炭”。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其次,学会“适当冷却”,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有区别地给予及时评价或延迟评价,以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如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大动干戈,立即找来学生大加训斥,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我们不妨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有时效果会更好。即便是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性地从教育中反思教育,借鉴别人的经验,管理好自己的班级,从而与学生共同获得个人的成长。

(三)旅游领域

攀附旅游的资本 边际效应大发挥

传统的旅行社开始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拓展,最大程度的发挥“边际效应”,民营企业和外资开始“圈地”景区干起了“旅游大社区”的新实验,本与旅游本无多大关联却财大气粗的地产资本,也继续增加着对旅游的兴趣,打着“旅游地产”的旗号玩起了房子和旅游的结合。旅游,从未像这样吊足各路诸侯的胃口。

就在稍早前的2007年3月20日,广东中旅刚刚以7000万元的价格拿下广东境内的一座世界级名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两年的门票经营权。而这只是广东中旅大丹霞计划中的第一步。根据此前广东中旅与当地政府达成的协议,未来将携手2家战略投资者投资15亿元,全面参与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大丹霞山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大丹霞景区不仅包括“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风景区,还包括车八岭、莲花山、小坑等森林公园。由于资金缺乏,300多平方公里的大丹霞山景区,向游人开放的只有23平方公里,尚余九成多的景区并未与游人“见面”。

事实上,即使在广东省内,广东中旅也并不是独一涉足景区经营的旅行社,更不是最早涉足景区经营的旅行社。,包括广之旅、南湖国旅、广东中旅等在内的知名旅行社都已在广东省内全面“撒网”,介入景区景点的经营开发。

2005年9月,南湖国旅全面接手经营德庆的盘龙峡生态旅游区和金林水乡景区,期限为46年;2005年12月,南湖国旅与四会市签约,接手奇石河景区的开发经营,期限为30年。

而在全国范围内,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湖南、云南、安徽等地,类似广东这样,在一定年限内将景区经营权交给传统旅行社开发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传统旅行社“转身”涉足产业链上游的景区经营趋势已逐渐明晰。

多头瓜分微利的现状和未来外资旅行社的抢食,让国内的传统旅行社不得不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对于传统旅行社纷纷转身涉足旅游产业链上游景区经营的表面现象,业内和公众对动作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更为关注。

拥有1000多家旅行社的广东旅游业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利润已日渐摊薄。按照业内相对中肯的说法,在旅行社传统的两大块业务构成中,国内游的毛利率已降至10%左右,原本最赚钱的出境游现今也只维系在15%以内。而在获利的顶峰时期,国内游可达15%,出境游更是高达20%以上。

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环节,传统的旅行社往往也只是承担组团的单一职能。这部分利润多数还要被酒店、景区、餐饮、交通等环节瓜分,最后能归到旅行社的利润十分稀少。知情人士透露,一般情况下,在省内游线路上,旅行社的利润尚不及整体利润的1/10,而住宿及饮食占了1/2,景区占1/3,其余的则是交通、娱乐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