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公招 >  备考资料 >  教育公基 > 

教师招聘《教育公基》:教育大咖——巴甫洛夫

2024-11-11  |  来源: 重庆金标尺教育

【教育人物心理学篇】巴甫洛夫

 

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他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936年2月27日,巴甫洛夫逝世。
主要贡献
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
1.心脏的神经功能;
2.消化腺的生理机制(获诺贝尔奖);
3.条件反射研究和其他。
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由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用开刀手术在狗的腮部唾腺位置连接一导管,引出唾液,并用精密仪器记录唾液分泌的滴数。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情形。在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巴甫洛夫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在1901年将狗对食物之外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之为条件反射。所谓条件反射,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同样引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从1901 年起,巴甫洛夫专心从事条件反射实验研究,直到1936年逝世为止,长达35年之久。


2.经典条件性作用
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之后,他原本有意称条件反射现象为精神反射,后来改称为条件反应。他以后的实验研究,继续采用与食物无关的各种刺激(如灯光、铃声、拍节声等),实验观察狗的唾液分泌,并分别定出四个名称:
(1)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指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2)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应;
(3)食物之外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4)食物之外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
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解释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狗在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这种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叫做条件反应,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4.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
(1)泛化与分化
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例如生活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则出现刺激的分化。
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2)消退
 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为消退现象。
(3)恢复
 消退现象发生后,如果个体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被称之为恢复。


5.高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如,当狗对响铃产生条件作用时,同时再给它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比如灯光,几次之后,不响铃,仅仅给灯光,狗也会分泌唾液。


6.两个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①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②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金标尺教育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金标尺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