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河北IP网友反映,收到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红底门头牌匾统一更换颜色,引发舆论关注。其中,有网友在评论区晒出一张“黑灰色”底的蜜雪冰城门头牌匾。
当地城管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举系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制定,至于相关文件,工作人员则表示尚未下发。
城市治理的初衷,当以服务民生为本。城市管理如同绣花,既需在细节处精雕细琢,更要在全局中统筹考量。追求城市整洁有序无可厚非,但治理手段应建立在科学、合理、尊重商业规律的基础上。而此次三河市以“城市规划”之名禁用红蓝黑三色,却未说明科学依据、未公开政策文件,这种“令出无名”的治理方式,本质上是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这种做法存在多重弊端:一是增加经营者负担,强制商户承担高额改造成本;二是引发公众抵触情绪,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未充分考虑商户和公众的接受度;三是违背法治原则,“令出无名”的治理方式违背了“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原则,损害了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四是损害政府公信力,缺乏论证的决策容易让公众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公信力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城市治理现代化,并非简单的“去红改绿”,而是要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最大公约数。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治理的“美美与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首先,提升政策科学性。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在政策起草阶段引入商户代表、行业协会、专家及法律顾问等,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确保政策科学民主。同时,规范政策出台流程,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履行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法定程序,杜绝“未批先改”。
其次,优化执行方式。建立分类管理与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商户类型和街区功能制定差异化牌匾设计标准。对连锁品牌标识实施“备案豁免制”,保留品牌主色调。完善经济补偿与帮扶措施,对需更换招牌的商户可按面积分档给予财政补贴。设置合理过渡期,允许商户逐步调整,避免“一刀切”限期整改。
最后,完善监督机制。推行“阳光执法”与数字化监管,搭建线上政务平台,公示牌匾设计标准、审批流程、补贴申领指南,实现“一网通办”。开通“城管执法评价系统”,商户可扫码评价执法过程,评价结果纳入执法人员绩效考核。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定期审查政策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或废止不合理规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只有坚持法治、尊重市场、倾听民声,才能避免“拍脑袋”决策,真正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期待各地政府以此为鉴,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