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试题
一、单选题
1、学生设计“祖国北方名山大川文化之旅”活动手册,适合的是( )。
A.《泊秦淮》
B.《小石潭记》
C.《望岳》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与《背影》相同情感的文章是( )。
A.《灯笼》《昆明的雨》
B.《散步》《金色花》
C.《秋天的怀念》《济南的冬天》
D.《荷叶·母亲》《植树的牧羊人》
3、下列句中“乃”字运用手法与《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一句用法相同的是( )。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4、学习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文章,下列适合的是( )。
A.艾青《艾青诗选》
B.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C.老舍《骆驼祥子》
D.鲁迅《朝花夕拾》
5-14、缺
【材料】
阅读关于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研究者甲针对初一新生的调查发现。整本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上到位,行动上缺位;主观重兴趣,客观趋功利;阅读缺方法,成效未显现。研究者乙则指出了目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三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重“单篇阅读”,轻“整本阅读”;重“阅读活动开展”,轻“阅读课程开发”;重“知识检测”,轻“读法指导”。从研究范围来看,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段。从研究内容来看,基于实践层面的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比较笼统,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而缺少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从研究重点来看,多数研究者在阅读指导策略的时间研究上,集中于指导实践操作层面,课程构建方面有明显欠缺。此外,整本书阅读中还存在“性质定位偏于狭窄、教学内容偏于随意、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测量评价偏于僵化”等偏向。另有研究者丙指出:整本书阅读不靠“热”,靠理性的“韧”。
15、对上述教学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整本书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活动的设计
B.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强化小学阶段的研究
C.整本书阅读教学需丰富评价与检测的研究
D.整本书阅读教学需突出方法和原则的研究
二、案例分析题
【材料】
案例:阅读某教师教学《昆明的雨》的课堂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只是抒发对昆明雨季的思念吗?
生:不只是思念昆明的雨,还写了倒挂开花的仙人掌,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青头菌、牛肝菌、缅桂花……
师:这些都与“雨”有关系吗?
生:有。作者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生:雨天,作者和友人在莲花池边小酒店一直坐到午后,写雨中的一架白木香花,那情景让人难忘。
师:所以,作者对昆明有深沉而丰富的情感。我们回到上课之初思考的问题,文章最能表达作者对昆明的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如果此时让你把“我想念昆明的雨”后的句号去掉,重新加一个标点,比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你会加什么符号呢?大家讨论讨论,说说理由。
生:我加的是省略号。作者写到这里,想起来昆明的种种,应该意犹未尽吧。
生:我加的是感叹号。我认为应该用感情更强烈的感叹号,这样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昆明强烈的思念,可以说是思念如潮涌!
生:我认为还是应该用句号。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已60多岁了,用句号能表达出作者的平静。老师刚才讲过,作者写文章,追求平淡一点儿,自然一点儿,家常一点儿的。
生:我有一个想法,如果用逗号呢?我认为文章写的内容只是作者回忆昆明生活的开始,记忆的闸门已经打开,昆明的日出、昆明的小河、昆明的街市等也会接踵而至。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用逗号呢?
师:嗯,你这个想法真的够大胆的,值得继续探究。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作品,思考一下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合理,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16、(1)请评析教师让学生“重新加个标点”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
(2)请从发挥评价诊断功能的角度评析此案例并提出改进对策。
【材料】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那一刻,读懂父爱
①拂去笔记本上的灰尘,翻开那一本往事的册,看到那张已经泛黄卷边的纸条,心里就会涌上感动。
②记忆里,父亲总是抿着一双薄唇,不苟言笑。每次有喜悦想与父亲分享时,都会对上父亲平淡的眼神。而他听完我说话后也只会轻轻点点头,那双薄唇仍抿着,从不说几句夸奖和鼓励的话。那时,就像是一盆冷水从头顶泼下来,把我所有的兴奋与激动都浇灭在他的无言中。
③父亲的沉默让我与他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坎。临近考试,成绩持续下滑而感到烦燥的我与父亲吵了一架。吵了什么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一种压抑憋闷,我没有歇斯底里,但父亲仍旧沉默着,只是从他握紧了又放开、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的冒着青筋的手上,看得出来他很生气。但我却忍不住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他还是一句话不说,他的沉默让我的气无处可撒,我也闭嘴了,转身回房间,重重地摔上门。我躺在床上,心里不住地埋怨他对我的漠不关心。想着想着,眼泪慢慢在眼眶涌起。哭泣所带来的疲惫让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恍惚间,我听到开门的声音,有衣服磨擦的悉悉索索的声音,紧接着身上被覆上被子,动作轻柔得像是怕碰碎了瓷器。又是一阵悉悉索索之后是调空调的声音,随后门关上,隔决了一切光亮。
④屋内一片漆黑,我突然清醒了。我打开床头灯爬起来,看到床头柜上的一杯水——我常常半夜会因口渴而醒来。那杯水下面压着一张纸条,用略显潦草的字迹写着:“孩子,我们相信你。”简单一句话,我却一下子击中了内心,不由想起以往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他虽然沉默,但行动里从来不缺乏对我的关爱。每个晚上都会来看看我,为我盖被子,在床头放上一杯水,此时,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父亲那种温柔与爱。
⑤我静静地躺了回去,胸腔里溢满了感动与爱。曾经以为父亲的沉默是不在意和不关心,但那是我没懂,如今懂得了才发现,父爱原来是温柔地印刻在血脉里的守护,那是最深沉的爱,不需要谈论也不必抒情。
17、请从第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
【材料】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原文
蒹葭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
溯洄从之⑤,道阻⑥且长。溯游⑦从之,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⑨,白露未晞⑩。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⑪。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⑬,白露未已⑭。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⑮。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⑰。
注释:①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蒹葭(jiānjiā),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⑤[溯洄(sù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回,逆流而上。回,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⑥[阻]艰险。⑦[溯游]顺流而下。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缺无法接近。⑨[萋萋]茂盛的样子。⑩[晞(xī)]干。⑪[湄(méi)]岸边。⑫[跻(jī)](路)高而陡。⑬[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⑭[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⑮[涘(sì)]水边。⑯[右]向右迂曲。⑰[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预习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这首诗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吟咏的对象。诵读这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指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19、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阐释你对《蒹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
20、根据材料确定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抄材料)。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