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1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试题
一、单选题
1、学习《登幽州台歌》时,教师带领学生整理其他登高诗,下列适合的是( )。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在“阅读经典,了解党史”读书节读书活动中,教师推荐一本著作让学生选择,下列著作不适合的是( )。
A.钱钟书《围城》
B.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C.王树增《长征》
D.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3、学习《大道之行也》,老师在讲解“选贤与能”的主张时,为学生介绍教材相类似主张的相关文章,下列适合的是( )。
A.诸葛亮《出师表》
B.欧阳修《醉翁亭记》
C.周敦颐《爱莲说》
D.司马迁《陈涉世家》
4、教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单元重组,有学生重组了“家人亲情”主题单元,下列不适合选入本单元的作品是( )。
A.朱自清《背影》
B.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C.泰戈尔《金色花》
D.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5、学习《活板》时,教师带领学生整理了“为”字的用法,其中与“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中“为”字意义相同的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C.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司马迁《史记》)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6、学习“活动·探究”教学单元,教师根据本单元特点和学情设计活动,下列选项不适合的是( )。
A.活动任务设置应当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通盘考虑。
B.“学习鉴赏”重在涵泳品味,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C.“诗歌朗诵”要先学习朗诵技巧,再感受诗歌情感。
D.“尝试创作”为学生搭建创作平台,展示学习成果。
7、教研组针对作业和考试开展研讨,老师们发表了一些看法,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语文知识的概念有必要作为作业和考试的一部分。
B.作业设计和试题编写是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达到量少质优的标准。
D.考试评价要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
8、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师讲解“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一句的修辞手法,需要补充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下列适合的是(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臧克家《说和做》)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C.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9、在“文化常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备赛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收集并整理“文学史上的第一”,下列正确的是(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B.《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D.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创作第一人,主要作品有《项链》《警察与赞美诗》等。
10、教研组讨论“语文学习任务群”,老师们表达了各种看法,下列正确的是( )。
A.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学习活动。
B.不同语文学习任务在实施时各自独立,互不交叉。
C.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语文学习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D.语文学习任务群主要是设计在课外进行的语文活动。
【材料】
教学“学写传记”教师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请读材料,并按照要要求回答下面试题。
请同学们填写《个人成长回忆图》以年龄为横轴,以情绪为纵轴。
列出值得回忆的事,再进行筛选,写入传记。填写完后,请两位同学上台分享他们的回忆图。
11、对上述教学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回忆,找回遗忘的珍贵往事,畅想未来生活。
B.在与同学比较中,发现成长规律,相互激发写作热情。
C.搭建回忆支架,唤醒学生的成长记忆,选择写作内容。
D.回顾个人经历,详细记述成长中每件事情的完整过程。
【材料】
阅读某教师的语文教学随笔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阶段性测试的成绩是评定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此类成绩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标尺。评价应注意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评价方式。
初中学生学习习惯不同,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明显,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下作业表现,借力而行,发现学生的优点,总结学生的良性变化趋势,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12、对上述教学随笔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阶段性测试不是判定学业质量的唯一手段,因为它难以反映学习效果。
B.应依据课堂表现及作业表现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发现学生问题。
C.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的选择上,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D.“借力而行”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影响学生,使其发生良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