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题
一、单选题
1、教学“学习任务群”,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中华名山”画展,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古人描写“名山”的诗词,下列合适的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语,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D.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3、教学“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中外意识流小说专题阅读,下列选文合适的是( )。
A.《墙上的斑点》《春之声》
B.《尤利西斯》《三体》
C.《月亮与六便士》《活着》
D.《喧哗与骚动》《百年孤寂》
4、教学戏剧单元,教师推荐学生拓展阅读西方戏剧作品,下列合适的是( )。
A.加缪《局外人》
B.贝克特《等待戈多》
C.卡夫卡《变形记》
D.泰戈尔《吉檀迦利》
5、教学《荷花淀》,教师让学生在“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开展学习,播放了荷花淀实景视频。对该教师的行为,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创设了有效的语文实践情境,能够还原作品描述的真实生活
B.创设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增强情感体验,实现重要阅读
C.未创设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不能发展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D.未创设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不能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场景
6、教学“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正确运用成语的句子,下列合适的是( )。
A.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闻鸡起舞者,可谓汗牛充栋。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C.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的一段辉煌。
D.翘首西望,水面衬托着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7、教学《六国论》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展示了“秦灭六国形势图”,下列对教师行为的分析,合适的是( )。
A.回顾真实的历史,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B.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和背诵课文
C.引入资源,增强了文言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D.深刻揭示历史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8、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无从下手,教师指导阅读,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
A.教师提示抓住书中的核心概念
B.教师讲解整本书阅读理论范围
C.教师讲解拓展阅读视野的策略
D.教师介绍这本著作的语言艺术
9、某教研组研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列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合适的是( )。
A.任务群的教学应按照顺序逐一实施,循序渐进,达成学习要求
B.共同任务群在高中不同学段中的学习重点、呈现方式等有差异
C.学习任务群互为基础,同时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D.各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相互交叉,学习方式各异,不断拓展深入
10、某教材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对该任务群内容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理解,不适合的是( )。
A.引导学生阅读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
B.体会革命志士的精神和人格,以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与理解
C.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课外活动,获取真实的背景资料
D.可与历史、地理课结合,组织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理论论证能力
【材料】
阅读关于《登高》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设计一: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杜甫登高诗”的专题阅读,希望通过多首诗的比较阅读和丰富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登高诗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涵。
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全诗,体会全诗以“悲”为核心的情感基调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课堂任务——为杜甫所登之山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旅游宣传语。
11、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合适的是( )。
A.开展对比阅读,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秀美河山的喜爱之情
B.学生阅读杜甫的登高诗,不能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C.拟写旅游宣传语与前一教学环节间无紧密的逻辑关联
D.学生体会全诗的情感基调应安排在拟写旅游宣传语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