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师结构化面试预测:双减。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自2021年7月发布了“双减”政策之后,这一话题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同时也成为了教招面试结构化考试中的常考点,最近在刚考完的高新区面试中也考出了这一话题。
那么你对“双减”了解多少呢?考试中见到相关题型是否熟悉政策,心里有底?今天就让小尺子带你一起详细了解“双减”,分析相关考题~
一、什么是“双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党组将其作为“一号工程”。
二、为什么要“双减”
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个顽瘴痼疾,学生苦不堪言,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事关国家教育体系根基
培训行业野蛮生长,形成了另外一个教育体系,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学校教育体系产生强力冲击。
事关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成色
培训机构炒作渲染焦虑,裹挟全社会被动参与,收取高额费用,严重降低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双减”开展了什么工作
成立专门部门。2021年6月,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形成专门机制。牵头建立由中宣部、网信办、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文旅部、卫健委、应急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19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
完善政策体系。单独或会同多个部门快速密集出台30多个配套文件,建立起“1+N”政策制度体系。
积极正面引导。协调中央媒体正面引导,发布消费提示,营造良好氛围,减少家长焦虑。
查处违规行为。建立巡查制度,通过明察暗访,依法查处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开展寒假非学科类收费专项整治。
维护群众利益。降低培训价格、监管预收费、打击恶意涨价行为、规范培训市场秩序,阻止社会焦虑传播蔓延。
推进校内提质。强化“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习需求。
四、“双减”取得什么成效
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校内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第三方调查显示,85%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72%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90%以上学生表示学业负担有所减轻。
五、2022年怎么干?
一是严查隐形变异,巩固治理成果。健全违规培训检查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线下转线上”“众筹私教”“一对一”“以非学科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等违规行为,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
二是加强非学科培训监管,补齐治理弱项。强化教育与行业主管部门共治,明确设置标准,加强价格管理,维护学生健康和安全。
三是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强化督导检查。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推进监管信息化,继续把“双减”作为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
四是坚持标本兼治,重构教育体系。深刻认识“双减”的根本目的是倒逼学校,加快实现优质均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革考试评价,实现基础教育教学整体性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六、例题
1.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学校及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示范回答】
“双减”是教育格局的大变革,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那么,“双减”之后,如何守好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如何守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和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双减”,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作业量和作业时长,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完成,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要求各机构不能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进行学科培训。但是在减负的同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得到保障,做到减量不减质,学校和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业务能力提升。
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和教师是主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构课堂教学,建立大单元教学体系。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打破传统以刷题、知识点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探索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模式,探索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或单元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专业研修与共同体建设。
第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分类分层教学。引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学习支架、媒体学习资源。搭建功能强大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嵌入评价任务,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通过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反馈,改革现行单一分数评价和经验评价方式,全面、精准、及时的促进教与学改进提升。
第三,科学布置作业,注重作业质量而不是数量。科学布置作业不仅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机。作业的价值在于巩固当日所学,同时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重要学习。这需要把握两个原侧:一是布置作业不是为了“刷题”:二是作业不是留给家长的。要由学生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优秀的作业应该具有趣味性,要有拓展性和开放性,能够持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素和深入思考,能够激励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自主发展。
第四,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
2.双减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出台规定规范校外补课机构,对于这些政策你怎么看?
【示范回答】
出台规范校外补课机构的政策,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学生补课的弊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堪称史上空前,而且不少举措都是首次提出,这也意味着,校外民办培训机构被套上了“紧箍咒”。
校外补课,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校外补课,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校外课业负担,更成为不少家庭日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不少内容都是“提前教学”,大量内容是超出教纲的,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外补习正在“绑架”学校教育。
由于教育的情况比较复杂,要将政策切切实实的落实,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第一,教育部应制定促进校外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细则。如就设置标准、审批登记,培训内容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快构建良好教育培训秩序。
第二,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培训机构要求立即停办,并对不遵守教学计划的机构,要严肃处理。
第三,学校要加强教学水平的提升。老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教育部可通过媒体或是宣讲。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能正确看待补习机构,不要盲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综上所述,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协作,切实把“减负”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校内外各个方面,并为学生的成长、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
3.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既要公转又要自转,如何才能实现?
【示范回答】
“公转”指教师做好教学及管理工作;“自转”指教师自主学习,提升自我。“双减”背景下,教师工学矛盾问题突出,如何平衡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既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也要提升专业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有调研问卷显示,制约教师学习的因素有工作太忙、培训时间与工作安排相冲突、缺乏对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培训没有针对性没有效果等。
如果教师长期一味埋头工作,忽视自身学习,那么就会阻碍教师个人的长远发展,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让教师在“公转”的过程中,还能实现“自转”,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教师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热情、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要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给教师“减负”、开展专家现场指导研讨会等方式,推动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教研环境,让教师静心教研,认真上课,提升教师的归属感,为教师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驱动能源。
第二,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育人效果。“双减”与提质并行,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求发展,提质增效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学校要以课堂为载体,发挥青年教师的学科专长、训练青年教师课堂把控能力、磨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品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育人效果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提高学习能力和成效,向探索型学习、研究型学习转变,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影响学生的人格。
第三,完善和丰富教师支持体系,建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核心目标是通过培训激发并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与行动。教师培训变革的重点应从“推动培训”转变为“促进学习”。引导教师优化学习设计,同时学校还要构建教师学习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让教师作为学习者真正看到学习的过程轨迹和最终产出,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的实现让教师既能“公转”又能“自转”。
- 上一篇:民转公教师结构化面试热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