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上望远镜,扛上相机,去公园或湿地赴一场与鸟儿的约会。如今,观鸟已从小众走向大众——不仅观鸟人群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观鸟经济也持续升温,成为各地吃生态饭、走绿色路的生动写照。江西的婺源县、河南的淮滨县、福建的永福镇……全国各地无数乡村都抓住“观鸟”这一契机,大力推进观鸟经济。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表示,“发展观鸟经济是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写照。”观鸟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近年来确实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其背后蕴含着多重积极意义和潜力。
其一,促进生态保护意识。观鸟活动往往要求参与者对自然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尊重,这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通过观察鸟类及其栖息地,人们更容易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其二,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观鸟经济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地方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鸟类资源,发展观鸟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其三,丰富教育与科研价值。观鸟活动也是自然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通过组织观鸟活动,可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同时,专业观鸟者和科研人员也能在观鸟过程中收集数据,为鸟类保护和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观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地区过度开发观鸟资源,导致生态破坏;观鸟人群增多可能带来的不文明观鸟行为,惊扰鸟类生存繁衍。故此,还需多方合力,共同维护这一新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一方面,制度应把稳“方向盘”。应依据各地生态承载能力、鸟类分布特点,合理布局观鸟点,杜绝盲目跟风建设。严格限制开发强度,精细评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守生态红线,确保开发活动 “适度、有序”,并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生态监管,实时监测鸟类栖息地变化、生态指标波动。
另一方面,宣传应踩实“加速器”。应利用社交媒体、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多元渠道,加大文明观鸟知识普及力度。向观鸟者详细阐释鸟类习性、观鸟注意事项,引导其遵守规则,如保持安全距离、不投喂、不大声喧哗等,以实际行动呵护鸟类家园,护航观鸟经济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