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友好社会,向上向善从来都是主流,戾气怒火永远只是少数。现实中,体谅赶时间的骑手,关爱“攒实习”的大学生,理解“内卷”的上班族,人们在相互扶持,相互包容,相互温暖中,一点一滴筑起了全社会整体安全的高楼大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打造友好型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过,当焦虑在累积中“破音”,当戾气在偶然中释放,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之下,如何让友好的社会风气吹散盘踞在部分人心头的焦虑与戾气,是社会治理者必须直面的挑战,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友好社会必须跨越的难关。
要让友好成为社会最大的安全感,社会治理者就要以欢迎提建议的诚恳姿态广开言路,在主动作为中打捞沉默的声音,在聆听不满中消除不稳的因素。只有让群众把期待说出来,才能化隐忧为友好。不可否认,在人们表达诉求方式更加丰富多元的今天,仍有一些声音未被听见。但对拥有14亿多人口且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要完全照顾到每个人的利益很难,但在倾听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调整法规前征集意见,出台政策前召开座谈,做出决定前开展调研,这些俯身倾听的过程或许仍有瑕疵,值得改进,但双向沟通的大门始终敞开,许多打捞上来的民意已一步步筑牢友好社会的基底。
要让友好成为社会最大的安全感,就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用公平的规则驱散情绪的阴霾,用法治的阳光照亮前进的道路,让每个奋斗的普通人都能看到价值实现的触手可及,并在价值实现中变焦虑为平和,变不满为友好。焦虑情绪和社会戾气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潜在的隐忧不容忽视,需要通过社会治理和正确引导来不断消解。在这一过程中,应认真梳理法律漏洞与政策瑕疵,该弥补的要弥补,该纠正的要纠正,该加强的要加强,要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用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把焦虑与戾气化于无形,让每一个人都能重拾信心,让每个奋斗者在获得公平回报中增强全社会安全感。
要让友好成为社会最大的安全感,身处其中之人也要适当在自洽中左右调节,别总把自己绷得太紧,把别人逼得太急,说话做事留有余地,即便偶尔“躺平”,也不是什么坏事。当然,要求所有人保持理性并不现实。在劝告大众自洽之余,对算法推荐的治理、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对规则法治的完善等,都应该再提速。
一个友好型社会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即使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戾气,但主流的善意与温暖从未缺席。我们必须坚信,友好和包容仍然是这个社会最显著的人性底色,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安全感来源。在这个温暖的社会中,彼此理解和支持会成为生活的常态,而未来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