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剧本杀”、奇妙夜,寻找“显眼包”,“顶流”文创带回家……如今,逛博物馆正成为一种新风尚,博物馆的打开方式也越来越“潮”。“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各大博物馆拿出“十八般武艺”吸引游客打卡,年轻人不断挖掘“新玩法”,给出爱上博物馆的“一万种理由”。这样的双向奔赴,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传统文化焕发全新光彩,文旅消费不断升级。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和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近4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免费开放率超过90%。“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博物馆的打开方式越来越“潮”,各种玩法花样翻新,游客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使得博物馆在传承和保护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能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另外还能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增加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文物承载人类文明,维系民族精神,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因此当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博物馆”时,他们就会成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其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有利于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当游客争相打卡博物馆,就会带来人流量,这不管是对文创周边的销售,还是其他旅游消费,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更甚者还会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最后,“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博物馆除了吸引年轻游客,近年也逐渐迎来了许多学生“假期研学团”,而设置形式多样、角度多重的讲解模式,也有利于发挥其教育功能,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发展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第一,高标准打造数字化博物馆。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进行体验式展览、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等,充分利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科技”展览,让文物活过来,让博物馆充满更多新的生机。第二,坚守好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为了让年轻人真正了解博物馆,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文明,需要我们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对文物的内在价值、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阐释,让博物馆“热得长久”而不是仅在一时。第三,做好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开展博物馆研学、夜宿博物馆等活动,还可以开展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动工作坊、讲座、展演等活动。集思广益,创新形式,做好文旅融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