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医疗卫生《综应(E类)》精华考点:《外科学》速记(十三)。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备考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金标尺教育获取。
【巅峰速记一】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
1.移植分类:
①按供、受体种系和基因关系不同分为三类:两者基因完全相同,如同卵双生者间的异体移植,称为同系移植或同基因移植,移植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种系相同而基因不同,如人与人之间的移植,称同种异体移植,移植后会发生排斥反应;不同种系之间的移植,如猪的器官移植到狒狒或人,称异种移植,移植后会发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②按供、受体是否为同一个体可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
③按植入部位不同分为原位移植和异位移植。
④根据供体是否存活,分为尸体供体移植和活体供体移植,前者移植物来自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者,后者移植物来自依法自愿捐献自身器官的自然人。
2.急性排斥反应
①概念: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排斥反应,TCMR 和 AMR 均发挥重要作用。
②急性排斥反应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
③治疗:一旦确诊则应尽早治疗,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制剂、血浆置换或调整免疫抑制方案,通常效果良好。
3.器官的捐献:移植器官来源包括心脏死亡供者、脑死亡供者及活体供者三种。
4.器官的选择:由于器官的短缺,对供体年龄的界限逐渐放宽。一般供肺、胰腺者不超过 55岁,供心脏、肾、肝者分别不超过 60 岁、65 岁、70 岁。
存在下列情况禁忌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①已知有全身性感染伴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或尚未彻底治愈;②HIV 感染;③恶性肿瘤(脑原发性恶性肿瘤除外)。采用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吸毒者、有相关脏器病史者的器官也应慎重。
【巅峰速记二】麻醉
1.麻醉前评估的主要目的:评估并优化病人的全身状况,制订合适的麻醉方案,从而增强手术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避免或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保障其围手术期安全。同时,麻醉前评估也是缓解病人术前焦虑情绪、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麻醉医生应认真做好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2.麻醉前准备:
(1)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①营养不良可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贫血、血容量不足以及某些维生素缺乏,使病人耐受麻醉、手术创伤及失血的能力降低。因此,术前应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一般要求血红蛋白≥80g/L,血浆白蛋白≥30g/L,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②中老年病人常合并内科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术前应充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优化器官功能。合并心脏病者,应重视改善心脏功能。长期服用β受体拮抗剂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和高血压者,围手术期应继续用药到手术当天;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应经过内科系统治疗以控制血压平稳,择期手术病人静息血压宜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术前应避免使用中枢性降压药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免麻醉期间发生顽固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其他降压药可持续用到手术当天,避免因停药而发生血压剧烈波动。
③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或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吸烟者最好术前戒烟至少 2 周,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行雾化吸入和胸部物理治疗以促进排痰;有急、慢性肺部感染者应用有效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以控制感染。
(2)心理方面的准备:关心和鼓励的方法减轻其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耐心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与合作。对于过度紧张影响睡眠或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术前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治疗。
(3)胃肠道准备:
①择期手术病人,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法,术前易消化固体食物或非母乳类奶制品至少禁食 6 小时;而油炸食物、富含脂肪或肉类食物至少禁食 8 小时;合并胃肠排空功能减退或胃食管反流高风险的病人,应适当延长禁食时间或加用促胃动力药物和抑酸药物。
②新生儿、婴幼儿禁母乳至少 4 小时,进食易消化固体食物、非母乳或婴儿配方奶后至少禁食 6 小时。
③胃肠动力正常的病人术前 2 小时可饮少量清水,包括饮用水、果汁(无果肉)、苏打饮料、清茶和黑咖啡,但不包括酒精饮料。
【巅峰速记三】全身麻醉
1.概念:全身麻醉药是指全身麻醉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多种药物,包括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和麻醉性镇痛药。
2.吸入麻醉药是指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包括强效挥发性麻醉药(七氟烷、地氟烷、异氟烷等)和氧化亚氮(笑气)。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肺泡后顺浓度梯度差扩散,通过肺泡膜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麻醉作用。吸入麻醉药停止输送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麻醉药物则反向扩散到血液循环,最后再经呼吸道排出体外。
3.静脉麻醉药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为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相比,其优点为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4.肌肉松弛药简称肌松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是全麻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5.麻醉性镇痛药:常用麻醉性镇痛药为阿片类药物,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
6.全身麻醉的诱导:是指病人接受全麻用药后,神志逐渐消失,肌肉逐渐松弛,麻醉医生为其建立人工气道(比如:气管内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这一过程称为全麻诱导期。
7.全身麻醉的维持:是指全麻诱导完成后至手术麻醉结束前的麻醉管理过程。麻醉医生通过持续或间断给予麻醉药、镇痛药和肌松药来维持合适的麻醉重要,并通过合适的容量管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来调控生命体征,保持器官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