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复活历史人物”系列视频火爆出圈:李时珍化身“养生达人”传授养生秘籍、唐伯虎以“怼人”姿态回应“风流”标签……各行各业的“老祖宗”借助AI“复活”,以网感十足的语言向年轻人发出“灵魂拷问”。有网友调侃说:“历史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大脑。”
文旅部门反应迅速,亲自下场“整活儿”,进一步放大了传播声量,他们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把“科技+文化”产生的巨大流量转化为促进文旅消费的新动能。但同时也有视频“魔改”历史人物,误导公众认知,这无异于透支文化的未来。
AI复活历史人物,戳中了当下年轻人对“古今对话”的渴望,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驱动的文化破圈。随着这种现象的火热,各地文旅顺势而为,借此发展经济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辅助,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把握好“历史人物”代言的边界感,这样才能在这场创意比拼中突出重围。
首先,保持正向宣传,避免曲解历史。我们应该强调历史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和价值,确保其正面形象和言论。比如AI创作中,历史人物人生履历、思想言论、性格特点要符合历史记录。语言可以幽默诙谐,但是不能鬼畜恶搞、偏离原著和历史事实,更不能胡诌一通。
其次,融合现代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趋势,赋予历史人物新的含义和角色,让其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在传播中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比如通过与年轻人的互动、文化创意活动等方式来呈现历史人物,让他们成为年轻人的文化偶像或启发,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创意比拼中,从历史人物的特点、故事和智慧中找到独特的视角,打造有趣、有温度的文化IP,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最后,主动了解历史,避免内容同质。当一个爆款产生后,千篇一律的“复活”模板就会接踵而至,让创作陷入同质化的泥潭。为了“脱颖而出”,一些作品就会流于轻浮、猎奇、恶趣味。这不仅会让用户陷入审美疲劳,还会失去健康纯净的创作土壤。因此无论是个人创作者还是企业品牌,都要回归内容本质,抓好文化核心,才能留住流量。比如创作者要深入研究其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要注重性和创新性,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来呈现文化核心,再将文化核心与当代元素和前沿科技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使文化内容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综上所述,任何创意只有真正扎根于文化的土壤,汲取文化的养分,才能火得更加持久。